农技之家 > 奶牛疾病
导航

奶牛气肿疽病的诊治

作者:George 395
气肿疽俗称"黑腿病",是牛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肌肉丰满部位(尤其是股部)发生黑色的气性肿胀为主要特征,按压时有捻发音,故又叫黑腿病、鸣疽。病原体为气肿疽核菌,专性厌氧,在体内可以存活5年之久。近年来,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气候多变,常年多雨,气温潮湿,温度偏低。低温的气候条件和潮湿的山谷牧场环境为牲畜提供了优良的牧草饲料,但同时也出现了多年来未曾发现的奶牛气肿疽病例。奶牛气肿疽病主要危害黄牛,以黄牛的易感性最大,且多发生在3岁以下的小牛群中,其主要传染源是病牛,其次为绵羊和水牛,而在奶牛中发生此病例的报道并不多见。一、病例调查2003年8月和静县巩乃斯乡一牛群中突然有3头牛发病,体温升到41~42℃,食欲和反刍停止,跛行,其中的2头奶牛股部肌肉出现肿胀,指压有痛感,病发第二日晨1头病牛死亡。二、临床症状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1℃,食欲和反刍停止,病牛出现跛行,其中的2头奶牛股部肌肉出现肿胀,指压有痛感。病情较重的1头奶牛卧地不起,在肌肉丰满部位出现肿胀,肌肉和皮下严重水肿,皮肤发黑,按压有捻发音,切开肿胀处,从切口处流出暗红色带泡沫并有酸臭气味的液体。局部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次日晨死亡。三、剖检变化病死奶牛的尸体迅速腐败、膨胀,口、鼻、肛门流出带泡沫的暗红色液体,患部肌肉黑色,横切面呈海绵状,并含有带气泡的液体。肝、肾稍肿大,肝轻度肿胀,切面有大小不等的褐红色坏死病灶,病灶切开后有大量血液和气泡流出。四、实验室检查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取病变肿胀部位的肌肉和水肿液涂片,用碱性蓝染色后镜检。镜检结果:见有单个或成对排列、不形成长链、两端钝圆的大杆菌连在一起的无荚膜。有芽胞的气肿疽梭菌位于菌体的一端或中央,使菌体膨大呈棱状,有周缘鞭毛。五、诊断根据病例情况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与实验室检查,确定为气肿疽病。六、临床诊治1.预防对发病牛群进行了逐头检查,对病牛和可疑牛就地隔离治疗,对其它牛立即采取了气肿疽菌苗接种。严禁食用病死牛,对其污染的粪、尿、垫草等连同尸体一起深埋,被污染的场地用25%漂白粉溶液和3%的福尔马林液进行了彻底消毒,以防止形成气肿疽疫源地。2.治疗①此病发病急,病程短,在发现病畜后,应立即大剂量地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全身治疗,才能控制病情发展。我们采用了青霉素、克林爽肌肉注射,同时给予5%葡萄糖和磺胺嘧啶钠静注,其目的就是为了在配合治疗的同时,强心、补液,以提高治疗的效果。②在早期用油剂鲁普克因青霉素在病牛肿胀部位肌肉注射。中后期切开病牛肿胀部,除去坏死组织,用2%PP液或3%双氧水充分冲洗,其目的是防腐,产生二氧化碳,并在肿胀周围分点注射(肿胀部位不应切开或刺破)。③由于本病的中毒症状较重,还要根据全身状况进行强心和解毒等治疗。七、防止措施1.近几年,畜牧业给农牧民所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许多养殖户只注重养畜,而忽视了牲畜疫病的防疫工作,使一些多年来不曾出现的流行病又有所抬头。此病例的发生充分说明"兽医防治工作应以预防为主"。疫病的预防是控制甚至是消灭牲畜疾病最关键、最有效的措施。2.病畜是本病的主要来源,因此,发生本病时,应立即对发病畜群进行检疫,且隔离治疗。对其它畜群也应立即接种气肿疽菌苗以防病菌蔓延。3.气肿疽梭菌专性厌氧,主要存在于病死牛的组织及水肿液中。它在病牛组织中能形成抵抗力很强的芽孢,根据本病的病理学特性特征,芽孢在0.2%汞液中能存活10分钟,在3.0%福尔马林溶液中能存活15分钟,而在泥土中可以存活5年以上。特别是病死牛的组织溃烂、水肿液流出体外而污染环境后,健康牛因采食了含有大量气肿疽梭菌(芽孢)的土壤、草料、饮水而被感染发病。同时,也可经过伤口以及吸血昆虫、蚊虫叮咬而传播此病。因此,本病如在一个地方流行,应立即转移牧场,对其实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对其它牛群也应实行强制性接种菌苗,防止病疫流行。4.不准随意解剖发生本病而死亡的牛尸体,更要严禁食用,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病死畜要在牧场以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深埋或焚烧处理。5.发生此病例后要做到在短期内控制和消灭病源。因此,我县畜牧兽医防疫部门就奶牛气肿疽的发生采取了积极的防治和预防措施,并对所有牛群进行了气肿疽菌苗接种。具体做法为:每年春秋两季接种气肿疽菌苗,大、小牛个体一律皮下注射5毫升,连续注射疫苗3年。满6个月的犊牛必须再加强1次免疫注射。对于流行病发生边缘地带的牛群,也必须保证在3年内连续进行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带,决不可掉以轻心。6.气肿疽的局部肿胀与恶性水肿十分相似,兽医人员在诊断时容易判断失误而忽视了气肿疽病的存在,以致于造成此病的突发。因此,应通过有效的资金投入,加强基层疫病防疫的能力,保证兽医技术人员通过先进的实验室检测,作出正确的判断。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