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因素对养蜂的影响
养蜂与气候关系密切。如冬季和早春的气候对于蜜蜂的繁殖和出勤安全起着不利的作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风力的强度和频度是蜜蜂活动的控制因素;秋高气爽的季节,湿度对于蜜蜂的卵、蛹的正常发育有着密切的影响;气候也左右蜜粉源植物的生长、开花、泌蜜和散粉,间接地影响蜜蜂对于食料的采集。 1、光照。光照能刺激蜜蜂出勤,采集季节为争取长日照,蜂场坐落和巢门朝向以朝南为宜。晨间低温,巢门不可朝东,以免受光的引诱外出冻死。夜晚蜜蜂也有趋光性,为避免损失,蜂场夜晚应处在黑暗环境,更不可面对光源。蜜蜂只能区别黄、绿、蓝、紫四种光色。大多数白色花都能吸收紫外光线,因此,人类视觉中的许多白花在蜜蜂视觉中则为近紫色。为了避免蜜蜂可能因迷巢所引起的伤亡,应利用蜜蜂对于光色的区别能力,在蜂箱上漆上不同的颜色,以便区别,这在大规模养蜂场的交尾箱上特别重要。 2、温度。蜜蜂为变温动物,单一蜜蜂在静止状态时,具有和周围环境极相近的温度。14℃是蜜蜂个体安全的临界温度。蜜蜂的脂肪体发育不佳,所以它们在冬天必需取食蜂蜜,产生热量来维持生存。冬天,一只蜜蜂在它的小身体里不能氧化多少食物,它所产生的热也不能抵偿它所损失的热。但是,群体的蜜蜂却彼此挤在一起,形成一个球形的蜂团,这样所损失的热量也就少。由于蜜蜂的体壳和周身的绒毛不易导热,这个蜂团外壳就形成为一种可靠的保温层,蜜蜂只有依靠积极的防御――食物、集体和运动,才能战胜寒冷。在蜂群处于生命活动积极状态时,也就是培养蜂子、泌蜡和酿蜜的时候,虽昼夜温差很大,而在生机勃勃的育虫箱内,每只蜜蜂的作用好比一只小型恒温器,它们能使巢内温度经常保持35℃左右。如果温度偏低,蜂子发育的日期就要延长;如果温度偏高,它们发育的日期就会稍有缩短。然而,如果巢温达37℃,那么,虽然能缩短工蜂3天的发育期,但却招来不妙的后果,大量蛹和幼虫死亡,以及出现发育不全的蜜蜂。在气温达45℃以上,而蜂群依靠采水蒸发、风降温,而尚能保持蜂子正常发育成长。气温达40℃以上,蜜蜂几乎停止田野采集工作,有的仅到附近水源采水。当气温降到14℃以下时,蜜蜂逐渐停止飞翔。温度继续下降,蜜蜂便结成蜂团。温度愈低,蜂团结得愈紧密,消耗蜜蜂产生热量便也愈多。蜂群越冬室内最适宜的温度是保持0-2℃之间,最高不超过4℃,以免引起蜂群骚动不安,爬出蜂箱,发生下痢和大批死亡。了解上情,对检查蜂群、移虫育王、蜂群过箱、四季选择场址、改造蜂场环境、及时做好蜜蜂保温遮荫工作,以及室内越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湿度。据测定,育虫箱内相对湿度稳定在35%-45%之间,蜜蜂扇风有助排湿。蜜蜂在冬季靠打开蜜房盖,让蜜蜂从空气中吸收水分来解渴的。因此,室内空气太干燥,蜜蜂就要感到口渴。此外,室内空气太干燥也会促使巢内贮蜜因失水而结晶,以致蜜蜂无法取食而招致越冬失败。这就是冬季十分干燥地区,越冬蜜蜂必须经常于巢内供应水分的原因。越冬最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75%-80%。夜晚室内蜂群过箱,或低温下移虫育王,常一边加温,一边烧开水提高空气湿度,成效都很显著。不同蜂种不同扇风习性与巢内湿度状况也有关系。如意蜂(意大利蜂种)扇风,头向内翅向外,把箱内水汽由巢门口扇出,如抽气机一样。而中蜂(中国蜂种)相反,扇风是头向外翅向内,把风打进巢内,如鼓风机一样。因此夜间气温低时,意蜂巢门口上有水点,巢内不潮湿;而中蜂巢内水汽散发,碰到内盖或后壁上方温度低的地方,便凝成水点使箱内淋湿,流蜜期更显突出,故中蜂巢壁呈现水湿是好现象,是进蜜多,蜂群有生气。温度和湿度两个因素并存,且密切相关,蒸发水分提高了湿度,又降低温度,温度愈高蒸发也愈快。湿度还影响植物的泌蜜量和蜜汁蒸发、花粉粘性,间接地对蜂蜜和花粉采集也起决定性的作用。 蜜蜂生活要有流动新鲜的空气,如空气不流通,蜂群不安,在闷热时更加危险,特别在蜂群幽闭转运更应注意,阵雨或暴雨对蜜蜂出勤安全影响很大。因此掌握气候预测和天气预报,对管好蜂群至关重要。沿海地区风大,蜜蜂采集被迫贴近地面飞行,蜂场应在蜜粉源下风地点,使其空腹逆风去,满载顺风归。风对水的蒸发和散热都有影响,选场址对风力、风向和天然及人造屏障必须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