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之家 > 烟叶种植技术
导航

烟草野蛞蝓为害症状 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作者:Burke 86

野蛞蝓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蛞蝓科。别名无蜒蚰螺,俗称鼻涕虫、泫达虫、粘腥虫、旱螺等。野蛞蝓是喜阴湿环境的软体动物。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欧洲,国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江西、黑龙江及新疆等省(区)。野蛞蝓食性很杂,除为害烟草外,还为害玉米、马铃薯、黄豆、蚕豆、甘蓝、白菜、花椰菜、苋菜、牛皮菜、菠菜、油菜、苦菜、茄子、番茄、辣椒、芋头、莴苣、瓜类、棉、麻、绿肥等作物及杂草。

烟草野蛞蝓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一、为害症状

由于近几年的气候变化,野蛞蝓在各大烟区的发生有加重趋势。野蛞蝓以齿舌刺刮叶片为害,取食幼苗心叶,使其呈缺刻、孔洞,仅残留表皮,影响烟苗生长。烟苗六叶期时野蛞蝓可吃掉心叶和生长点,形成多头苗。野蛞蝓大规模发生时可将叶片吃光,仅剩叶脉。大田烟株受害多为下部叶片。

二、形态特征

1.成虫体柔软,无外壳,体黑褐或灰色,偶有淡黄色。体长20~25mm,爬行时体可伸长达36mm,体宽4~6mm。头部与身体无明显分节,头前端着生2对触角,暗黑色。口器位于头部腹面两唇须的凹陷处,内生有1条角质齿舌,用以嚼食植物叶片。体背中央隆起,前方有半圆形硬壳外套膜,头部收缩时即藏于膜下。呼吸孔在外套膜的后半部右侧2/3处,生殖孔位于右眼须的后侧方。肌肉组织的腺体能分泌粘液,覆布体表,爬行过的地方均留有白色痕迹。雌雄同体。

2.卵椭圆形,直径约2.5mm,白色透明可见卵核,柔软呈胶囊状,韧而富有弹性,近孵化时颜色变深。卵粒粘集成堆,每堆8~9粒,多的有20粒以上。

三、发生规律

野蛞蝓喜阴湿,一年发生2~6代,各代历期较长且世代重叠,一年四季均能繁殖、危害。以春季和秋季繁殖最盛,危害最重。当成体性成熟后即可交配,交配后2~3天即可产卵,每隔1~2天产卵1次,卵成堆产于潮湿土块下、土壤缝隙内或作物根际上。旬平均地温稳定在9℃左右是产卵的最适温度。干燥的土壤不利于其胚胎发育及卵的孵化,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0~25℃,土壤湿度为80%~90%。幼体刚孵出的1~2天内不活动,3天后即可爬出地面觅食。野蛞蝓全身裸露,为便于身体伸缩,靠分泌粘液作保护。当空气长期干燥时,由于粘液过量分泌而出现脱水现象,发育停止。野蛞蝓在爬行中如遇到土灰、干沙或草木灰时,即停止前进而向后转。如果全身沾满土灰,爬行就十分困难。

野蛞蝓可以成虫或卵匿存于潮湿土块缝隙间或草丛、石块下,或在潮湿土壤下15~20cm深处越冬。在越冬期间如天气暖和仍可爬出活动为害,故在四川大部分烟区该虫越冬现象不明显。成、幼体白天隐藏在土块、背阴田埂杂草内或靠近地面的烟叶下,夜晚至清晨及阴雨天外出取食活动。当日平均气温达15~25℃,湿度大且有夜露时取食最盛,此时对烟草的为害较大,烟叶常被咬成许多缺刻和孔洞,严重时仅留表皮或叶脉,苗床期造成缺苗或全畦烟苗大部分枯死,大田移栽后则造成缺株断垄。靠近沟、塘、河边以及前作为绿肥的烟田受害比较重。

烟草野蛞蝓为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四、防治方法

1.选地育苗选择向阳、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并远离蔬菜、油菜等虫源地以防治蛞蝓迁入为害。

2.撒施生石灰烟苗出土后,可在苗床周围撒施生石灰造成封锁带,防治蛞蝓侵入为害。

3.诱捕成虫傍晚在苗地周围分散堆放白菜或甘蓝菜叶,诱集成虫,次日清晨检查、捕杀。

4.毒饵诱杀将蜗牛敌300g、砂糖100g、砷酸钙300g混合后,拌磨碎的豆饼4kg,再加水适量制成颗粒状毒饵,傍晚时将毒饵撒施在烟株附近,可诱杀野蛞蝓。

5.药剂防治喷施稀释800~1 000倍液灭蛭灵或每亩用拜耳公司的灭旱螺2%饵剂500g,效果较好。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