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之家 > 犊牛疾病
导航

犊牛病毒性腹泻

作者:Dave 413
犊牛病毒性腹泻又称黏膜病。该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是养牛较发达国家。1980年以来,我国从西德、丹麦、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引进奶牛、种牛,将本病引入我国。牛、羊、鹿、猪均可感染本病。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带毒量较高。康复牛可带毒6个月。该病直接或间接均可传播,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  新疫区急性病例较多,发病率5%,死亡率高达90%~100%,发病牛以4月龄~18月龄居多。老疫区急性病例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而隐性感染率达50%以上。冬末和春季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潜伏期7天~14天,多数呈隐性感染。分急性和慢性两种表现。  急性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4天~7天,随后下降,有的出现第二次体温升高。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天~6天,继而白细胞数量又会增多,有的会发生二次减少。病畜表现精神沉郁,厌食,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2天~3天内可能有鼻镜和口腔黏膜表面溃烂,舌表面上皮坏死,流涎增多,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损伤之后发生严重腹泻,开始水泻,后带有黏液和血液。有些病牛出现蹄叶炎皮肤溃烂坏死,从而导致踱行。通常1周~2周死亡,少数病例可拖延一个月。  慢性病例很少有发热症状,体温出现轻微波动。主要表现鼻镜溃烂,甚至连成一片,眼常有分泌物;口腔少有糜烂,但门齿齿龈通常发红;具有明显的踱行;腹泻出现不定。多数病例死于2个月~6个月内。  剖检病变剖检尸体消瘦,脱水;皮下组织充血,鼻腔黏膜潮红,充血,肺炎;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尤以肠道变化最严重;真胃弥漫性出血,水肿,有小的溃疡;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增大为枣样;小肠黏膜弥漫性充血,出血;盲肠和结肠黏膜充血,出血,有的溃疡;心内外膜出血;脑膜充血,脑膜下积聚着大量水肿液。  防治无特效疗法。对体温升高病牛曾用抗生素,补糖、补水、补碱等治疗,终以死亡结束。因此,预防是关键。(一)无病牛场,应加强兽医防治制度:①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凡欲引进奶牛时,不从疫病区购牛;应首先对新购牛进行血清中和试验,阴性者,再进入场内。严禁将病牛引入场内。②公牛及其精液能将本病传播,故应加强公牛检疫,不使用有病公牛的精液。定期对全群牛进行血清学检查,以便及时掌握本病在牛群中流行状况。如发现有少数牛抗体阳性出现时,应将其淘汰,以防病情扩大。③病牛场与健牛场坚决隔离,严禁病场人员进入,防止将病带入。(二)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应用收敛止泻强心补液可缩短恢复期,减少损失。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可减少继发感染,减少死亡。发病牛及时隔离,可使用以下方法对症治疗:①痢倍灵(牛羊三效)肌注;②舒它林(强效头孢)+五毒通灭+碳酸氢钠静注。③本病高发区可接种疫苗预防本病。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