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之家 > 鹅病防治
导航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制

作者:Devin 315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于1997年首次被发现,是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性渗出及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非常相似。通过对该病的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特性的研究,证明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是由雏鹅的一种新的腺病毒引起的、不同于小鹅瘟的新传染病。一、流行特点3~30日龄雏鹅最易感染。雏鹅3日龄以后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达到高峰期,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25%~75%,甚至100%。10日龄以后发病死亡的雏鹅有60%~80%的病例在盲肠至十二指肠肠段出现典型的类似于小鹅瘟的“香肠样”病变。该病是诸多雏鹅传染病中危害较严重的疫病,日龄越小易感性越高,传播广,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是较难控制的病毒性传染病。二、临床症状一般在临床上可分为最急性、急性、慢性三种类型,症状是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叫声不洪亮,羽毛松乱,两翅下垂,嗜睡;排稀便,夹杂有黄色或黄白色黏液样物质,部分雏鹅排出的粪便呈暗红色,肛门周围羽毛潮湿玷满粪便。病鹅行走摇晃或站立不稳,间隙性倒地抽搐,两脚朝天乱划,最后消瘦,极度衰竭,昏睡死亡,死亡雏鹅多数呈角弓反张。患病雏鹅生长迟缓,体重比正常雏鹅要轻1倍左右。1.最急性型多发生在3~7日龄,往往没有前期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即极度衰弱、昏睡,临死前倒地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至1天。2.急性型一般多发生在8~15日龄,病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随病情的发展,病鹅掉群,行动迟缓,嗜睡不采食,但饮水不减少;腹泻,排出淡黄绿色、灰白色或蛋清一样的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临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临死前出现抽搐,病程3~5天。3.慢性型多发生于15日龄以后的雏鹅,主要表现为精神委靡,消瘦,间歇性腹泻,最后因消瘦、营养不良和衰竭而死亡,部分幸存者生长发育不良。三、剖检变化病变主要在肠道,各小肠段明显充血和出血,黏膜肿胀,黏液增多。小肠后段出现包裹有淡黄色假膜的凝固性栓子,类似“香肠样”病变(与小鹅瘟相似),最初这种栓子直径较小,大约直径0.2厘米,长度可达10厘米。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栓子越来越长,有的可达30厘米以上,直径可达0.5~0.7厘米,使小肠外观膨大,比正常大1~2倍,肠壁菲薄。没出现栓子的肠段严重出血,黏膜面成片染成红色。栓子大致可分二类:一类粗大,质地坚密,充满肠腔,横切或纵切后,可见到两层结构,外层坏死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混杂凝固形成的0.5~1.0毫米厚的包被肠内容物的假膜,呈干燥灰白色,中央则是干燥密实的肠内容物;另一类栓塞物则由坏死的肠组织和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而成,其直径小,呈细圆条状,长度可达30厘米以上。一、二类栓塞物与肠壁不发生黏连,肠壁菲薄,透明。此外,可见皮下充血、出血;胸肌和腿肌出血呈暗红色;有的心外膜充血或有小出血点;肝脏瘀血呈暗红色,有小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明显肿胀,扩张,体积比正常大3~5倍,胆汁充盈,呈深墨绿色;肾脏充血或轻微出血,呈暗红色。四、防制措施目前,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平时应注意不从疫区引进种蛋、雏鹅和成年种鹅。有该病的地区主要是使用疫苗进行免疫,发病时可用高免血清进行防治。1.疫苗免疫(1)种鹅免疫:在种鹅开产前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在5~6个月内能够使后代雏鹅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不发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这是预防该病最为有效的方法。(2)雏鹅免疫:对雏鹅1日龄时,使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疫苗”口服进行免疫,3天即可产生部分免疫力,5天可产生100%免疫保护。2.高免血清防治(1)对出壳1日龄雏鹅,使用“雏鹅新型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0.5毫升,即可预防泫病的发生。(2)对发病的雏鹅群,使用“雏鹅新型毒性肠炎高免血清”或“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小鹅瘟二联高免血清”皮下注射1.0~1.5毫升/只,治愈率可达60%~100%。另外,在确诊该病时,一定要进行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确诊,注意与小鹅瘟进行鉴别诊断。在治疗过程中,肠道往往发生其他细菌感染,故在使用血清进行治疗时,可适当配合使用其他广谱抗生素、电解质、维生素C、维生素K3等药物,以辅助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