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矛形剑状带绦虫病的诊治
1、临床表现患病鹅开始精神不佳,羽毛松乱、无光泽,缩头,行走缓慢,闭目呆立,有时将头弯曲,伸至翅下与背部羽下,食欲减退或废绝,喜饮水,先便秘后拉稀。病鹅日龄越小,危害越重,症状越明显。病鹅主要表现剧烈腹泻,先排绿色稀便,后排灰色黏稠带有腥臭味稀便,泄殖腔周围粘有粪便,粪便中经常发现绦虫节片。病鹅消瘦、贫血,食欲减退或废绝,放牧时离群或落后。发病后期出现神经病状,翅膀轻瘫,运动失调,行走不稳,角弓反张,痉挛性收缩,食道膨大部充满液体,不久死亡。2、剖检变化及诊断消瘦,贫血,肝脏肿大,质脆,胰脏散在出血点,肠黏膜肥厚、出血,肠内容物被黏稠、黄白色稀便所充满。虫体多集中在小肠后段和直肠,自然死亡的鹅尸体在肌胃内还可以发现虫体。在小肠和直肠内,一般可见矛形剑状带绦虫1~11条,当虫体大量聚积于肠道时,有的如鸡蛋、鸭蛋粗,可机械性阻塞肠道,影响消化吸收或造成梗塞,并能分泌毒素及代谢产物,对鹅血液系统和神经系统产生毒害作用。3、防治措施预防和治疗可选用下列药物:丙硫苯咪唑40~5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硫双二氯酚(别丁)150~200毫克/公斤体重,口服吡喹酮5~10毫克/公斤体重。对已发病鹅群,可多次投药,一般每隔2~3天投药1次,2~3次即可治愈。每年对育成及成年鹅在春产前和冬季各驱虫1次;消灭中间宿主,对已被污染的水源进行药物灭水蚤;尽量到流动水塘放牧;定期清除鹅舍粪便、垫草,用堆积发酵法杀灭虫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