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之家 > 绿豆病害防治
导航

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 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作者:Abbott 291

豆野螟又名豇豆荚螟、豆荚野螟、蛀荚虫、大豆卷叶螟蛾等,主要为害绿豆、大豆、小豆、豇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随着绿豆种植面积的扩大,豆野螟已经成为绿豆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严重影响产量和商品性,大发生年份可减产50%以上。本文详细总结了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供参考。

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1、豆野螟的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0~26mm。前翅黄褐色,从外缘向内具大、中、小透明斑各1块,有紫色闪光;后翅外缘深褐色,其余白色半透明,有3条棕色的波状纹。停驻时两翅水平展开。卵椭圆形、扁平、黄绿色,卵壳具网状纹,长约0.6mm。老熟幼虫体长13~15mm,黄绿色,头和前胸背板褐色;中、后胸背板的前排各有黑褐色的毛片4个,后排有色斑2个,无刚毛。1~8腹节背面亦各有毛片6个,前4后2;臀板浅褐色,仅具毛片3个。蛹黄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内卷曲。

2、发生规律

2.1生活习性

豆野螟成虫昼伏夜出,昼夜均可羽化,但以夜间为主。成虫具趋光性,白天常躲在荫蔽处,多在茂密的豆株叶背下,稍稍惊动迅速悄散,一般只飞出3~5m,傍晚出来活动,以19~21时最活跃,停息时前后翅平展。卵多散产,偶尔2~3粒产于一起,主要产在花瓣、花托、嫩荚和叶柄上,也可在花梗、幼茎上,未现蕾、开花时也可产卵于叶背的叶脉附近,常造成落蕾、落花、落荚、主茎枯心及叶片呈筛网状等现象,卵期2~3d。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首先蛀入花蕾取食雌雄蕊,造成蕾、花脱落。3龄后的幼虫能转荚为害,亦可以随落地花再转株为害,转株时间多于早、晚进行。幼虫为害荚、叶时多在两荚碰接处或在荚与花瓣、叶片及茎杆贴靠处蛀入,蛀孔呈圆形,蛀孔内外堆积有幼虫排出的绿色粪便,被害荚在雨后常导致腐烂。幼虫常在植株的中上部危害,在受到惊扰时会迅速吐丝下坠到地面逃离。老熟幼虫也常用此法在荫蔽处以细土、枯枝、落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末代以老熟幼虫在表土隐蔽处或浅土层做蛹室结茧,以预蛹越冬。

2.2发生特点

豆野螟在南阳盆地每年发生4~5代,第1代大约在6月中下旬出现,10月底终见,一般以7~8月的2、3代幼虫为害最严重。每代大约历时30d,在最适温度或盛发期内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仅需18~25d,所以世代重叠十分严重。豆野螟是喜高温潮湿的害虫,土壤湿度直接影响成虫羽化和出土。成虫豆野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1℃都能生长发育,但最适温为28~29℃,相对湿度为80%~85%。豆野螟发生的轻重与寄主生育期关系密切。若寄主整个开花结荚阶段处在幼虫发生高峰期内,则受害重,反之则轻。7~8月高温多雨,利于豆野螟成虫早发,绿豆、豇豆等作物的生育期也因温度偏高,提早进入开花结荚期,为豆野螟的早期虫源提供了良好的寄主条件。另外,豆野螟的发生为害轻重与绿豆等作物的品种或株型有很大的关系。豆荚表面光滑少毛、蔓性生长且为无序花序的品种发生较轻,直立生长、花蕾集中的品种发生较重。从同一花序长出的荚之间或荚与植株的其他部位不相接触者、花序梗长者、籽小荚短者受害较轻。豆野螟的发生与豆类作物的种植模式也有关系,间作套作的田块发生轻,单作的田块发生重。豆野螟的天敌有卵和幼虫的寄生蜂、寄生蝇等10余种,在8~9月,卵的被寄生率有时可达50%。

绿豆豆野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3、防治技术

3.1防治误区

一是“前防后不防”,即在作物生长前期进行防治,后期坐等收获;二是“防上不防下”,在喷洒农药仅对上部的荚、叶进行喷洒,而忽视了地面的落花、落蕾;三是“防大不防小”,在防治时看到豆荚有豆后才开始用药,错过了防治适期,导致防效不佳;四是“轰炸式防治”,为求“干净彻底”不隔天连续喷洒农药,既造成了农药的浪费,又造成了作物的药害及药物残留超标。

3.2防治的难点与重点

豆野螟发生期、发生量与种群消长规律受播期、天气特征、寄主作物种类及生育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不同,因此很难确定具体的防治时间与次数。要控制豆野螟的发生和危害,主要是掌握好不同豆类作物的生育期,豆野螟的生活习性、发生特点及早代产卵孵化期,同时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3防治方法

一是农业防治。采用与水稻等非豆科作物轮作,收获后清除田间枯枝落叶并深翻土壤,开展与非豆科作物间作套种等方法可大大降低越冬代虫源数量。二是生物防治。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设置防虫网隔离,减少高毒农药的施用数量,保护和利用好豆野螟天敌,可大大减少田间虫口基数。三是化学防治。在防治中应做到“治早、治小、治巧”。豆科植物花期是最易受害的生育期,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为做到“治早”,在作物现蕾期或初花期就开始防治,施药时间宜在6~8时花瓣开放时进行,此时药液可以接触到虫体。豆野螟为蛀食性害虫,用药时按照“治花不治荚”的原则,应在豆野螟没有钻蛀果荚之前的低龄幼虫期用药,防治标准为百花(含蕾)有虫20头以上,百荚有虫5头以上。用药时喷洒重点部位是花蕾、花和嫩荚,落地的花荚也要喷到,连喷2~3次。施药间隔期视虫情而定,以绿豆为例,春播绿豆一般为7~10d,夏播绿豆为5~7d。可选用2.5%溴氰菊酯1 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2.5%功夫菊酯乳油1 000倍液、5%阿维菌素2 000倍液,最好交替使用不同的农药。鲜食的豆类在防治时要注意农药的安全期。有试验表明,病与虫综合防治效果也很好。四是人工捉虫。对于面积较小的地块或开花集中的直立品种,在因天气或其他原因错过防治适期,导致药物防治效果不佳时,可采用人工捉虫的补救措施。

农友们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