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之家 > 江苏
导航

江苏南京江宁农民合作社助力种田能手增收致富

作者:Dinah 333

  “呦!老张,今天穿了双新皮鞋啊,不怕皮鞋变‘草鞋’啊?”“农机下田,又不要人去田里踩,而且田埂上都是水泥路,根本沾不上半点泥土。”6月2日,南京稻麦香合作社社员张绍勇精神抖擞地来到田头,指挥着农机手收割小麦,面对同村老伙计的调侃,他笑着说:“幸福,就是我们农民可以穿着皮鞋去种田,再也不要放弃土地、背井离乡去打工。”

  时至初夏,植物生长焕发勃勃生机,麦浪翻滚着丰收的喜悦,一台台红色大型联合收割机穿梭在田地间,快速“吞噬”着一行行小麦,金黄色的麦粒自动进入储粮仓,收割机的尾部则抛下了被粉碎的秸秆,白鹭似乎也被这忙碌的景象所感染,争相追逐、嬉闹。提一下裤腿、吸一口泥土的芬芳、吹一下路边的灰尘,老张和笔者并坐在田埂上,谈论起了自己40多年的“务农经”。

  老张已是种田的“老把式”,十几岁时就是生产队里有名的种田能手。“以前家里只有5亩多田,一到大忙的时候,全家老少一齐上阵,从‘鸡叫’忙到‘鬼叫’。”回忆起以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老张说,夏收夏种关键是要“抢”天时,人工劳作得看老天爷的“脸色”,最怕小麦用镰刀收割好后,还没等晒干打谷,就碰上下雨天,只能看着麦子受潮,影响品相。

  “现在好了,都是机械化,10分钟不到就能收割一亩小麦,不用再看老天爷的‘脸色’了。”说起如今种田,老张的脸上不觉露出笑容。他告诉笔者,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关注“三农”,这让一辈子种田的他更加相信农民是个有“钱途”的职业。响应政策的号召,他加入了稻麦香合作社,成了管理3000多亩土地的“小队长”。“合作社现在有联合收割机8台,一天就能收割500亩小麦。”望着眼前金黄色的麦田,老张说,“一个星期就能全部收割完,100个劳动力都抵不上一架‘铁牛’。”老张掐着手指算起账来,“合作社对种植过程中的一切费用都托底包付,平均每亩田付给农民640元流转租金,付给‘小队长’1130元农资成本,现在不需要出成本就能种田。”每亩田向合作社上交1000斤水稻、450斤小麦,多收的粮食则归社员个人所有,“一年能赚10多万元,一点儿也不比我儿子在外当白领的收入少,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这几年,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机耕路全变成水泥路了,农用车直接开到田头。”老张用时髦的网络语言“给力”来形容街道、社区的投入,他指着田里的硬质化水渠说:“以前给农田灌溉,又是抬打水机、又是拉电线,忙乎半天才灌溉几亩田,现在一个人就能给几百亩农田灌溉。”他笑着说:“有了政府撑腰,我们农民走在致富路上腰挺得更直、步伐也迈得更稳。”

  说话间,一辆农用卡车驶到田边,收割机扬起长臂,将麦子“吐”进翻斗里。老张站起身来,抓起一把麦子看了看,“麦粒饱满得很,现在市面上麦子收购价格是118元一担,不过像我家这样品相好的麦子,一定能卖个更好的价钱。”走到卡车驾驶室前,他叮嘱司机:“路上慢点开,跟烘干厂的师傅说一声,今晚加个班,争取把今天收割的麦子全烘干了。”

  看到眼前10多亩麦田收割完毕,老张掏出手机给合作社里的拖拉机手打电话,催促他尽快把隔壁村的田耕完,过来翻田,过几天田里上了水,就要开始机插秧了。“天要黑了,秧苗圃的薄膜还没盖呢。”匆匆和笔者打了个招呼,老张转身往秧苗圃方向走去,夕阳下,老张的背影被拉得很长,加上两边田地里的各色农机,定格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面。

农友们都在看